一则《北大物理系俞允强老师的公开信》突然被刷屏。在这份写给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和北大教学副校长的公开信中,俞老师痛陈,期末考试的125份考卷中,若按常规评定,不及格的占到近30%,比学校学生守则中的规定高出两倍半以上。为避免对教学秩序产生过大冲击,他很后定了23份不及格。
这封公开信引发了广泛关注。不过,有细心的网友很快发现,这封信其实并非新闻,而是近期发生的国际新闻发生在2002年,当年3月29日的《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第二版专门有过报道,在当时就曾引起过舆论热议。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网友对15年前提出的问题,至今还有强烈的共鸣?特别是在举国高校都在建设双很好的语境下,在一些基础性、原初性的问题上,我们是不是还有不少亟待补课的地方?
归纳一下,俞老师提及的,一是学风问题,即我从自己的教学经历中感到,这种局面是从90年陕西中际医院地址代初起逐渐恶化的。我感觉至少有10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稳步地下降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儿童癫痫病的症状意愿,经常翘课,体现在考试上,就是大面积的不及格。二是基础课被忽视的问题,即大学生们的主要精力,多放在了TOEFL和GRE考试上了,以致于无暇顾及正课学习。
客观而言,这些问题近年来尽管有所改观,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大学生群体动辄翘课、抄袭论文等学风浮躁的现象,并没有完全绝迹,媒体对此多负向激励。
至于正课学习之外的诱惑,这些年除了TOEFL和GRE考试之外,移动网络的普及更是分走了学生不少精力。此外,逐年递增的就业压力,也使得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忙于找工作、规划人生等等,分配到专业学习,特别是缺乏实用性的基础课上的时间,自然少得可怜。
而囿于传统,或者办学思路上的路径依赖,各大学依然秉持严进宽出,偶有大学将不及格学生降为专业,还成了大新闻。所有这些因素的叠加,或许可以这样说,15年前困扰俞允强老师的问题,今天依然让人纠结,甚至更加纠结。
事实上,除了以上两方面的问题,俞允强之所以给学院和校领导写公开信,也不排除对学校乃至社会的提醒与期待。对于当下而言,这一点或许尤为重要。大学是人类文化、精神的渊薮,如果大学都沉浸于庸常生活,充满了乡愿与虚文,则这个社会又从何处寻找超拔的力量?
当下,国内众多大学都在信心满满地投入双很好建设,不少大学还列出时间表。这样的姿态当然令人机械品牌欣慰,但是,建设双很好,不能回避老问题。双很好不是数字游戏,不是新校区,也不意味着日益膨胀的专业与学生数量,而主要是教学品质、精神境界,以及主动与世界潮流、学术前沿的对接姿态。如果依然沉浸在改校名、扩校区、比官员的层面,难言真很好。
俞允强教授1937年出生,今年已有80高龄,他15年前的一封信,今天还在被刷屏。这提醒我们:惟有时刻保持问题意识,大学才能更进步,双很好建设的步伐才会迈得更稳。(本文作者胡印斌)